本文转自:乌兰察布日报配资之家服务
●学生刘平与老师合影 本报记者 马佳敏 摄
□本报记者 马佳敏 开花
近日,乌兰察布市特殊教育学校传出喜讯——听力语言残疾学生刘平成功考入大学。这则消息如暖流般温暖了校园,也让关注特殊教育的人们倍感动容。
采访当天,恰逢刘平收到录取通知书。在乌兰察布市特殊教育学校见到这位21岁的小伙子时,他满脸笑意,主动上前帮忙开门,动作自然又热情。刘平平日热爱运动健身,尤其喜欢打篮球,身形健壮。若不了解情况,单看他阳光自信的模样,很难想象他曾因身体残疾而内心敏感自卑。
刘平患有听力语言残疾,2012年进入乌兰察布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。此次,他被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录取。当班主任赵东清老师小心翼翼拆开录取通知书包裹,将这份承载梦想与希望的通知书递到他手中时,刘平激动得双手颤抖,用力地比着手语,眼中闪烁着泪花,每一个手势都满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。现场不少人眼眶湿润,尤其是赵东清老师,泪水顺着脸颊滑落,再也控制不住情绪。
赵东清见证了刘平高三一年的备考艰辛。她深知,对听力语言残疾学生而言,学习之路布满坎坷。课堂上,为让刘平更好理解知识,她总是放慢语速,配合清晰的手语和生动的板书讲解;遇到复杂知识点,更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讲授。她看着刘平从内向敏感、极度不自信,逐渐成长为自信开朗、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青年。刘平一路走来的困难与挫折,赵老师都看在眼里、疼在心里。此刻见他圆梦,所有付出都化作欣慰泪水,她哽咽着用手语对刘平说:“孩子,你真的很棒,老师为你骄傲!”
刘平的父亲也红了眼眶,他紧握儿子的手,用力点头:“我原本只盼着他在学校能长大成人,没想到他能考上大学,真的太感谢学校了,这对我们家是天大的好消息。”虽言语朴实,眼神中却满是骄傲与欣慰。
回溯成长历程,小时候的刘平因身体缺陷,在与人交流、融入集体时屡屡碰壁。其他孩子轻松完成的对话互动,对他而言却像难以跨越的沟壑。但他心中始终揣着一个梦想:通过努力改变命运,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美好未来。这个梦想如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,支撑他跨过一个个难关。
刘平喜欢画画,拿起画笔便能沉浸其中,用色彩与线条表达心声;他也热爱篮球,球场上总能看到他奔跑的身影。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,更让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,性格渐渐开朗。
刘平的成功,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,也是乌兰察布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成果的缩影。学校为每位学生做个性化评估,整理大学招考资源,深挖单招院校信息,通过教研活动钻研单招考纲,针对性开展学科教学。针对学生薄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,学校组织专题训练;因部分单招院校有面试要求,还专门为刘平开展面试培训与模拟演练。
乌兰察布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纪宏泰表示:“刘平的成功让我们更清晰看到特殊教育的价值与意义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,都有发光的潜力。学校始终秉持‘静心教书,潜心育人!用爱和智慧唤醒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,用辛勤培育托举每一个孩子的梦想’的理念,为特殊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和温暖成长环境。刘平的例子证明,只要不放弃每个孩子,用爱浇灌、耐心培育,他们都能绽放光彩。”
如今,刘平如折翼后重新振翅的天使,用坚持书写了精彩人生。他即将踏上大学新征程,对未来充满期待:“希望通过大学学习掌握更多专业技能,将来从事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,为社会出份力。也希望我的经历能激励更多特殊孩子,让他们相信努力就能圆梦。”
[手机扫一扫]配资之家服务
盈胜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